Monday, December 15, 2008

宝贵的无形资产

最近有人对大马公司的品牌价值进行评估。结果前3名是属于3家银行,其中马银行(MayBank,1155,主板金融股)以93亿令吉高居榜首。
这个品牌评估揭示了一个事实:一只股票的价值,应该高过其净有形资产价值。

资产可以分为两类:有形与无形资产。

有形资产指有形可见的资产,如土地、厂房、大厦、机器设备等等。是可以看得到、摸得到的东西。

无形资产指无形可见的资产,如商誉、品牌、技术、特许权等。是看不见、摸不到,却是有经济价值的“东西”。

在无形资产中,最重要及最有价值的就是品牌。

品牌一旦建立起来,商品自然畅销,公司从此财源广进。所以,打响品牌已成为企业的最主要任务。

一个好的品牌,肯定比其有形资产价值更高。

一些名牌产品其实很少由公司本身的工厂生产的。

西方名牌消费品多数由第三世界的工厂以承包的方式生产,这样可以节省成本。

有些商品一旦建立品牌,厂房设备等根本不重要。

就以报纸为例,一份权威的报纸即使印报机抛锚了,交给另一家报馆去代为印刷,销路根本不会受影响。读者也根本不知道,也不关心报纸是在那里印刷的。

其他名牌产品亦如此。

这就是品牌的威力。

品牌建立信心

但是品牌这种无形资产,只有产品受到消费人信任时才有价值。

一旦失去消费人的信任,品牌就一文不值。

除了品牌之外,一家成功企业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无形资产价值。

一家成功企业在该行业中居于领导性的地位。单单这一点已价值不菲。

(1)成功企业必然在有关产品中,占据一定的市场,新的产品要分一杯羹,谈何容易。故市场份额是有价值的。

例如啤酒业:皇帽(Carlsbg,2836,主板消费产品股)和健力士英格(Guiness,3255,主板消费产品股)已占据了大部份市场,别的啤酒不易挤进去。故这两家公司的股票(股份)不应以其有形资产来评估其价值。

(2)其次是技术。当一家企业拥有制造高品质产品或特殊产品的技术时,技术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无形资产。

(3)再其次是人才。企业的成败,有无人才是关键,尤其是需要特殊知识、技能及经验的服务业。如金融机构、资讯业、报业等。有些企业在收购别的企业时,坚持原有的人才留任若干年才肯签约,就是这个原因。

(4)营业地点也有价值,比如银行业。在同一条街道中,如果已有一家银行的分行,通常国家银行不会批准另一家银行在其附近设立分行。故占据要津的分行,也是有价值的。

同样的,租到地位优越、人潮汹涌的店位,本身就有价值。

(5)种植业和产业公司拥有地点良好的土地,其股票应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才算合理。例如好的农业地都被上市公司垄断了,要再建立同样规模的公司难上加难,故其股票价值应比每股净有形资产更高才算合理。

(6)企业的制度也有价值。例如金融业,基本上是靠制度来操控。建立制度要时间,故制度也是一种无形资产。

(7)关系。尤其是与老顾客的关系,也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。

(8)时间也是无形资产。建立一家成功企业起码要10年、8年。在这期间,公司要付出大笔的利息去克服无数的困难。所以有些公司宁愿付出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的代价(Premium)来收购现成的企业,这样更合算。

举个例子,安裕资源(Ann Joo,6556,主板工业产品)原本是做大五金贸易的,后来决定自设钢铁厂。该公司原拟投资6亿令吉在巴生建钢铁厂,后来发现国企有意脱售马八幡,该公司决定收购马八幡,因为马八幡是一家成熟的企业,只要加以整顿业务就马上有盈利,这样可以节省自建钢铁厂的时间。现在安裕已拥有马八幡的100%股权,这几年的表现证明收购马八幡是明智之举。

从以上的分析,我们得到一个结论。股票的价值应该高过其有形价值才算合理。

理由是成功的企业都拥有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的无形资产。

有许多好公司的股票,价格已跌至净有形资产价值之下,有些甚至只等于有形资产价值(NTA)的一半。

这等于市场完全忽略了企业的无形资产。

即使有形资产也没有反映在股价上。

这样的估值合理吗?

这种不合理的估值,只有在目前这种极度悲观的市场中才会出现。

这样的市场,为有意投资的人提供了以低估价值买进良好企业股份的良机。

小心筛选之后,买进价值被低估的好股,长期持有可以赚钱!

数字数字我爱你!

股票就是公司股份的证书。

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。

买公司的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。

在参股之前,你必须对有关公司的生意,有深入的认识。

这样你才能判断,有关公司有没有前途,然后你才能作出要不要参股的正确决定。

这就是投资。

如果你对有关公司一无所知就参股,你是在投机,不是投资。

投机形同赌博。

十赌九输。

故在参股之前,要尽可能了解有关公司的生意。

了解越深,胜算越高。


巴菲特说:“你的判断正确,因为你所根据的事实是正确的。”

又说:“你赚钱的多少,跟你对有关公司的认识程度成正比。”

故了解有关公司的生意,是投资的第一步。

要了解生意必须懂得计算。

计算必然涉及数字。

所以,要投资,一交要喜欢数字。

许多人喜欢买股票,却讨厌数字,看到数字就头痛。

讨厌数字的人不适合投资股票。

因为讨厌数字的人,必然讨厌计算。

没有经过计算,不是根据数据作出判断,失误高达十之八九。

许多有关奋斗成功的故事,读起来令人感动,却没有参考价值,因为没有提供数字,没有数字就无法达致是否值得投资的结论。

所以,投资要成功,必须要喜欢数字,喜欢计算。

不喜欢数字的人最好不要学习投资。

许多人不喜欢数字,因为数字枯燥。

那是很大的错误。

因为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。

每一个故事都是有趣的、是活鲜的。

因为数字告诉我们生意的起落。

而生意的起落,关系到公司上下数百人、数千人,甚至数万人的生活。

买进股票之后,你就是公司的股东。

身为公司的股东,你最关心的是公司赚不赚钱。

损益表看盈亏

要知道公司赚不赚钱,要看损益表(PROFIT & LOSS ACCOUNT)(有时叫营收账INCOME STATEMENTS)。

而损益表的第一行,必然是营业量(REVENUE),通常是个大数目。

通常我们生活中所涉及的数目,都是一令吉、一百令吉、一千令吉、一万令吉,都是小数目,大的数目不常用,而营业量,动辄是千万、一亿、十亿,甚至百亿,难怪一般人很难了解。

不了解就不爱。

请看这个数字:

34,044,712,000

这是森那美到今年6月为止财务年的营业量,你能读出来吗?

正确的答案是340亿4471万2000吉。

这是该公司一年的营业量,是由该公司10万员工拼搏了1年所取得的总营收。

请你闭上眼睛想像一下:10万人在不同的岗位上,每天从事不同的活动,工作了一整年,才取得了这340亿的营业量。

这10万人每个月都有一个家庭,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家人。

每一个家人都有一个故事。

所以这家公司关系到数10万人的生活。

这不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图景吗?

而这生活图景,就反映在一个总数字上:340亿令吉。

谁说数字是冰冷的、枯燥的?

你认为数字枯燥、冰冷,是因为你只看表面,没有看到数字背后的故事。

学习投资先看数字

了解了这些故事,你才会理解到:数字是有血有肉的。

有血有肉,才有生命。

有生命,才可爱。

所以,数字是可爱的。

数字一点也不会令人讨厌。

每一个学习投资的人都要说:“数字数字我爱你!”

Tuesday, November 25, 2008

介于产业与股票之间 产业投资信托股

当你驾车经过吉隆坡市区,仰望高楼大厦时,你心里是否曾经这么想:假如我拥有一座这样的大厦,收取租金,长期有稳定的收入,那是多么理想的事。

市中心的办公大楼,每座动辄以亿令吉计,有能力购买的人,毕竟少之又少。

但这不等于你与这些大楼无缘。通过购买产业投资信托股票,你其实也有机会拥有这类大楼的一部分——尽管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。

在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中,就有一类叫产业投资信托股(REITS)。

由于这类股票上市的历史最短,又只有区区的13家,投机气氛不如别类股票那么热络。所以一般投资者都不大注意。

实际上,假如你留意的话,你一定会发现,这类股票的周息率(D/Y,就是股息回酬巴仙率),比大部分股票都高。

REITS就是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的缩写,中文为产业投资信托股。

历史悠久收入稳定

这类股票在外围股市有相当长的历史,也是寻求稳定收入的投资者的宠儿。

这类公司的营业模式其实很简单:它收集了投资大众的资金,以收购大宗的商业性产业,如办公大厦、购物中心、工厂、酒店等等,交由一家产业管理公司去管理,管理公司负责收租及维修建筑物,从租金中扣除管理费后,将结存的租金净额分发给投资者。

政府规定:产业投资信托公司必须将90%以上的租金,分发给信托股股东。

为了鼓励更多产业信托公司成立,当局规定,信托股的股息只需缴税10%。

产业投资信托股的概念其实很简单,收集大量的资金,以收购大宗产业供出租,把收到的租金分发给信托单位持有人。

这其实跟单位信托大同小异,只不过单位信托投资于股票,而产业信托投资于产业而已。

产业投资信托为有意投资产业的人士提供了另一条投资管道,不但更容易做到,手续也更简单。

让我们比较买屋子和买产业投资信托股的优劣点:

大马产业信托(AMFIRST)昨天公布本财务年上半年的业绩,半年每单位净利为4.268仙。

该信托宣布把盈利全部发给股东,每股派息4.268仙。

假如该信托下半年保持上半年的表现,则全年每单位净赚8.536仙,该信托曾许下诺言,在未来三年中,将全部盈利派给股东,则每单位股息为8.546仙(已扣税)。

以该信托目前80仙的股价计算,周息率为10.67%,比定期存款的利息高两倍。

假设你有计划买屋子作为投资,又假设你的投资额为50万令吉,假如你以50万令吉在八打灵购买一间双层排屋出租,每月可收到租金1千500令吉。

假如你以每股80仙,买进大马产业信托股票,50万令吉可买到RM500,000÷RM0.80=625,000股,以每股8.536仙的股息计算,你一年可以收到RM53,350的股息,平均每个月的股息收入为RM4,445令吉,比排屋租金高两倍。

不单是大马产业信托,其他产业信托股,以目前的股价买进,大部分都可以取得10%以上的周息率,其中亚天产业信托(ATRIUM),以目前65仙左右的股价计算,周息率高达13%。

目前大部份产业信托的市价,均比其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低20至30多巴仙不等。

产业信托的股息回酬比产业租金高,而风险则比股票低,可说是介于产业与股票之间的投资产品。

假如你手头有多余的资金,一方面担心股票的风险太高,另一方面又嫌定存和买屋收租回酬太低,一个折衷的办法,是购买产业投资信托股票。

回酬高于定存利息

但在买进之前,最好对全部13家产业信托股,进行研究,比较各家所拥有的产业、租户是谁、租金回酬率、负责数额,以及每单位预期可得之股息。

作个比较之后,再从中选择你最有信心的股项,买进作为长期投资,可以赚到比定存利息高两倍的回酬。

成长何处寻?

一棵小树变成大树,这个过程,叫做“成长”。

一个企业,由小变大,这个过程,就叫“成长”,这种企业的股票,叫成长股。

成长股的特征就是公司的营业量和盈利,与日俱增,结果是股份的价值,也越来越高,股东的财富,也不断的膨胀。所有大马富豪,都是这样制造出来的。

惟有不断成长的企业,才有可能为股东创造财富。

如果你比较过去30年马星上市公司的表现的话,你会发现这些公司可以归纳为三类:

第一类:由小企业变成大企业,这类公司的股票,价值增加了数百倍(1万变数百万),叫“成长股”。

第二类:原地踏步,数十年如一日,公司保持原来的规模,在通货膨胀侵蚀下,股票的价值其实是下降了。30年前的1万现在还是1万,数额没有减少,但价值已贬值了数倍。

第三类:在股市中消失了。

惟有买进第一类股票的投资者,才有可能致富。

所以成长股是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投资对象。

“成长”是投资成败关键。

然而,成长何处寻?

惟有神舟七号上的太空人,才能看到整个地球,站在地面上的人,是不可能看到地球的真面目的。

同样的,要寻找经济和企业的成长,必须由大处着手,小处着眼。

首先让我们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来寻找“成长”的轨迹。

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是原产工业(Primary):人类靠天然资源生存,这个阶段农业和原产工业(矿业、木材业……)在经济中占很高的比例,也是经济落后国家的特征。

第二个阶段制造业(secondary):是将天然资源加工,制造成商品,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,逐渐凌驾原产工业。

第三个阶段是服务业(Tertiary):是为原产和制造业提供服务的,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。

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发达时,原产工业的比例就越小,制造业的比例保持,服务业的比例不断上升,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,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。

以大马来说,在独立以前,原产工业如锡矿、树胶、木材等在经济中占超过80%,工业和服务分占其余的20%,而在服务中,又以贸易为主。

六、70年代,大马政府鼓励发展工业(颁给新兴工业地位,提供免税优待),工业的比例上升,服务业崛起。

八、90年代以后,服务业起飞,目前已升至占经济产值的40%。

服务业成长火车头

从经济的发展进程,我们可以看到,服务业是经济成长的火车头。

新加坡根本没有天然资源,所以它跨过了原产业,跳过了工业,跃进服务业,不以有形资产(如原产品)创造价值,而是以无形资产(脑力,故新加坡特别重视人才)创造价值,为国创富,将经济推上了先进国的水平,这是明智之举。

将经济进展的模式,套在企业发展上,我们发现,在过去30年中,成长最快的企业,多数是服务业,如银行业、保险业、船运业和娱乐业(旅游、赌业等)。

买进此类企业的股票的投资者,不费吹灰之力,身家已增加数十倍,数百倍,当然,只有长期持有这类公司股票的投资者,才会享受到这种成果,在股市中不断买进卖出此类股票的投机客,不但没赚,反而蒙受亏蚀。明乎此,你就知道我何以不断鼓吹长期投资了。

很明显的,“成长”是隐藏在服务业中。

然而,话说回头,投资的成败,也必须配合国情,不能一概而论。假如你不配合经济的进程,躐等而上的话,也无法从中受惠。

当国家尚处于原产和制造业时,如果你一味追逐服务业中某些新崛起企业,也未必得利。这就说明了,何以投资于自动报价股票的投资者无法赚钱的原因。因为作为小国寡民,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竞争优势。

尽管大马经济已由纯粹的原产业经济,迈进工业和服务业,但原产业,尤其是油棕业,仍在扩展中,而且我们在这方面,无论在技术,经验和规模方面,占有优势,所以仍有成长潜能,选择这行业管理完善的公司的股票,仍可赚钱。

在任何发展阶段的经济中,在任何行业,甚至在任何个别企业中,都会出现良莠不齐,关键在于管理,管理决定于制度和人才,有了好的制度,好的人才,才有可能提高效率,而绩效决定于效率。

选股首重效率

故在选择股票时,首重效率,效率反映于投资回酬率(ROE , Profit margin……等)。

低价购买成长行业中管理良好企业的股票,必胜!高价买进落后行业中管理不善企业的股票,必败!

天不会塌下来

金融风暴,蹂躏全球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幸免,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。

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,实际上只是一场“货币危机”,其深度根本不能跟目前的金融风暴相比。

金融衍生品肇祸

目前所涉及的金融危机,金融衍生产品是罪魁祸首。而这种衍生产品只盛行于金融体系高度发达、金融市场高度成熟的欧美金融大国。

至于金融市场尚在启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、印度甚至马来西亚,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发展至高度成熟的阶段,故不涉及衍生产品,反而使第三世界,逃过此劫。

金融风暴,有如海啸。位于海啸发生的中心,受冲击自然最大,距离越远,受冲击越小。故数年前印尼发生海啸时,苏门答腊死者以10万人计。远在大马西海岸也受到波及,但死者仅数十人。此次金融风暴发生的中心在美国,所承受的打击也最沉重,其次是欧洲。全球金融已一体化,故牵一发而动全身。然而,在一体化中,关系的亲疏有别。而这亲疏的程度,跟发展的程度成正比。发展程度同等级的国家,自然比等级较低的国家来得密切。

美国与欧盟国家的金融市场,同属于高度成熟的等级,两者已到了难分难解的程度,故欧盟国家受到的冲击,不在美国之下。东方国家波及不大,可以轻易渡过难关。

受波及不大,不等于不受影响。实际上,在全球一村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,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幸免。欧美陷困,东方新兴国家的出口下降,经济肯定跟着降温。不过,由于新兴国家未伤及元气,复苏肯定较易。故金融风暴所造成的一个后果,可能是东方崛起,西方没落,从而拉近了先进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距离。

没有任何人,预见此次金融风暴发展至如此严重的程度,否则的话,老早就采取行动,遏止其扩大,以减低其杀伤力。实际上,欧美金融体系发展至今天,已到了高度复杂的程度,很少人能彻底了解其错综复杂的关系。在金融风暴爆发之前,没有人发出警告,只在爆发之后,经济学家和金融界人士,才突然发现其严重程度,然而大祸已形成,只好慌慌张张,设法收拾残局。

排山倒海般的坏消息,全球股市的大崩溃,使全球的人包括大马的升斗小民,有大祸临头的感觉,于是人们纷纷在问欧美政府所采取的救市行动,能挽救沉沦中的金融市场吗?能化解这场浩劫吗?

需时间走出风暴

我的想法是:一定能化解。这个世界,尤其是欧美国家,一定能走出这种风暴,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

全球的领袖,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领导人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团结一致,采取一致的行动。如果倾全球的力量,仍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的话,等于到了世界末日。然而我们知道,世界末日不会发生。对这个地球,我们有信心,这个信心源自:无论多么困难,人类总还是要生存下去,而且一定能生存下去。

导致1929年的世界大萧条的其中一个原因,是各国采取“使你的邻居变成乞丐”(beggarthy neighbour)的政策,各自为政,不理邻居的死活。

现在的情形刚好相反,“全球一村”已形成,在经济上全球已扭在一起,无法分割,大家只有一个选择,就是团结一致以求存。

如果仍旧采取闭门政策,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话,结果将是很明显的:大家一起沉没,让全球陷入浩劫的深渊。

很幸运的,目前全球领袖都了解这样的后果,所以自动的加入救亡的行列。当欧美央行决定降息时,受影响轻微的中国并未受要求降息,竟也主动的降息,这反映了中国领袖的心态:不愿趁火打劫。

马来西亚也被这阵暴风的风尾扫及,而且看情形,最坏的情况尚未出现。不过,有一点是肯定的,跟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相比,我们可以较易渡难关。

理由是,我们已预见风暴余波的到来,作好了准备。就好像远远望见前路有骆驼背,已把车速减低,因此绝对不会翻车,更不会手忙脚乱。不像亚洲货币危机时那样措手不及,搞到遍体鳞伤。其次是我们的企业已更健全、金融体系已更稳固、经济架构已更平稳,足以抵受外来的打击。

总之,情形是严峻的,但天不会塌下来。我同意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看法:只要金融体系恢复正常操作,世界将康复,短则3年,长则5年。

做个正常人吧!

许多人有一种这样的想法:要在股市赚钱,必须具备特殊的才干。

“特殊的才干”,通常是指拥有很高的学历或是才高八斗。

一般人认为具备这个条件,在股票投资上占尽优势。

实际上,拥有高学历的人,在股票投资上的成功率,并不会比一般人高。

理由是:股票投资要成功,“修养”才是最重要的,知识或学识属于次要。

所谓“修养”,是指正确的观念,坚靭不拔的精神,恒毅的耐心,平稳的心智等等,没有这些素质,即使学问再好,也难在股市有所作为。

知识,包括对股市及个别上市公司的认识,当然也是重要的,没有知识,叫做“无知”,无知的投资作法,等于“盲撞”,当然险象环生。

但是,知识无论怎样丰富,如果没有“修养”作为引导,也无用武之地。这就是高学历的投资者,在股市的表现,往往反而不如学历较低者的原因。

故高学历未必在股市中占优势。

修养

但是,高学历者若加上“修养”,在股市中肯定占尽优势。

知识可以购买,你可以订阅股票分析专刊、报纸、杂志,可以购买图表,但是“修养”是金钱买不到的,必须靠自己去“修”去“养”才能得到,例如耐心,你无法买到,惟一的方法是下决心去“培养”。

如果你全力追求知识,完全不理“修养”,你是舍本逐末,我可以预言,你无论怎样努力,最终必然徒劳无功。

而在“修养”中,最重要的一项是学习做一个正常人。

“正常人”就是按常理常情行事的人。

做“正常人”也要学习吗?

是的,最低限度在股市做正常人,必须学习才能做到的。

正常人的反应是东西越贵越不想买,越便宜越想买。

所以,百货公司大减价时,人头汹涌,汽油涨价前夕,油站车辆排长龙。

汽油涨价之后,车辆排长龙抢着“加油”的情况如果出现,就是属于“怪现象”。

“怪现象”是不正常的,正常的现象不能称为“怪现象”。

但在股市中,怪现象永远存在。

因为永远存在,大家反而见怪不怪了。

当股价昂贵时,人们大买特买,股价低廉时,却无人问津。

这是不是“怪现象”?

怪现象都是不正常的,只有不正常的人才会去做。

股市中不正常的人太多了。

要在股市成功,其实很简单:做个正常人就行了。

正常人所做的是正常的行为,百货公司大减价时大买,是正常的。

同样的,股价低廉时大买股票,才是正常,跌得越低买得越多,是更正常。

惟一要注意的,是只买品质好的货物,如果品质低劣,即使再便宜也不买。

这才是正常人的行为——这才是合理的行为。

坚持只做正常人吧!

现在就是正常人买股的时候了。

第13个月薪金

学校教我们要节俭,要储蓄,那是对的,但从来不教我们如何投资,结果是我们进入社会工作,都是“财盲”,就是对理财完全无知,就好像“文盲”目不识丁一样。

所以,受薪者一定要“行有馀力,则以学财”——学习投资。

投资是可以学习的。

股票投资肯定是可以学习的,但你必须坐言起行,现在就开始学习。

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

总是希望别人替你赚钱,这种倚赖心理,是你走向失败的第一步。

钱必须靠自己去赚,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。

朝人生目标迈进

设定一个奋斗的目标,穷一生之力,向这目标前进。

在年轻时,投资额有限,投资收入,可能只占你每月的总收入的一小部份。

时间越长,投资收入在你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,应该越来越大。

到你退休时,你的投资收入,最低限度,应该等于你最后一个月的薪金,甚至更高。

这样,你是退休了,但你的收入并没有跟着“退休”。

大部份人在退休时,收入也跟着他“退休”,迫使他退而不休。

如果退休的是你,而不是你的收入的话,你向职场说“拜拜”之后,就不必再为五斗米而折腰,这才有可能渡写意的晚年。

请你想像一下,当你退休时,你拥有13家五星级公司的股票,是你以30年时间累积而成的。

假设你最后1个月的薪金为1万令吉,退休后每只股票每年发给你1万令吉的股息,等于你不必工作每月仍能有1万令吉的收入,你不但能保持任职时的生活素质,而且可以提高。

在工作时,你赚到了钱,但没有时间去享受,因为你的时间已卖给了雇主。

退休后,时间属于你自己,而收入没有中断,你可以享受人生了。

这才是你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吧?为什么是13个月,而不是12个月的收入?因为第13个月的“准薪金”是你的花红。

你辛苦一辈子后,退休后仍应该享有花红,作为奖励。

为退休生活奋斗

连工作表现不怎样的公务员,都可享有13个月薪金,何况是服务社会30年的你?

让我们一齐为第13个月薪金这个目标而奋斗。

无论是股票或房地产投资,都应以“不退休的薪金”为奋斗的终极目标。